帕金森病,为何静止性震颤成为其标志性症状?

帕金森病,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,其症状复杂多样,但“静止性震颤”无疑是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标志性表现,为何这种症状会如此显著地与帕金森病相关联呢?

静止性震颤,顾名思义,是在身体处于静止状态时出现的规律性震颤,在帕金森病患者中,这种震颤通常从一侧上肢远端开始,以拇指、食指和中指为主,表现为“搓丸样”动作,随着病情的发展,震颤可能逐渐波及同侧下肢和对侧肢体,甚至影响到下颌、唇和头部,这种震颤在患者尝试主动运动时反而会减轻或停止,但在静止时又会重新出现,因此得名“静止性震颤”。

帕金森病,为何静止性震颤成为其标志性症状?

其发生机制与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坏死有关,当这些神经元受损后,黑质-纹状体通路中的乙酰胆碱功能亢进,导致丘脑外侧核巨大神经元发放冲动时相同步性异常,进而引发了静止性震颤,蓝斑-网状结构系统也参与其中,通过增强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活动而加剧震颤。

“静止性震颤”不仅成为了帕金森病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,也是我们深入理解该疾病病理机制的关键线索,通过研究这种症状的成因和表现,科学家们正努力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干预策略,以期为帕金森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。

相关阅读

发表评论

  • 匿名用户  发表于 2025-02-21 21:27 回复

    帕金森病中,静止性震颤之所以成为标志症状之一是因为其特定姿势下出现、无意识动作时加剧的特点。

  • 匿名用户  发表于 2025-04-01 11:35 回复

    帕金森病中,静止性震颤之所以成为标志症状之一是因为其特定姿势下出现、无意识动作时加剧的特点。

添加新评论